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2节母之子 (第14/20页)
36;在保定府“带地投充”正蓝旗郑亲王府的坏蛋。 这些“投充”的坏蛋,作恶的花样极多,最阴狠的一招,就是利用窝家治罪,重于逃人的律例,勒索殷实巨户。如果原是相熟的亲友,自然“欲加之罪”更为“有词”;即今素昧平生,亦不妨托词投宿,等他一进了门,立刻便有人接踵而至,说他是逃人,指那富户是穷家。是这杀头充军,家破人亡的罪名,被指为窝家的富户,自然害怕,是于予取予求地勒索够了,悄悄而去。此因,这几年稍有⾝家的人家,对于来历不明的人,无论如何不敢收容,就为的行了好必无好报,怕惹火烧⾝。 这莫武成在保定就⼲过这个勾当,到了陕西如法炮制—一他是奉命到汉中办事,回程经过同州,串演了次一“假逃”被勒索的富户不愿“私了”那就只好送官,由县两府,马呈祥虽知其中不无冤屈,但以逃人的案子,关系重大,不敢擅专,将案卷连人犯,起一移送上来;前任潼关道审理了两个多月,尚未结案,奉旨调职,便把这件棘手的案子,移交了下来。 汤斌在京师当了三年翰林,这种逃人的案子,常听人谈起;其的中黑幕,分十熟悉。以所稍加推敲,便知是极大的冤枉;他在想,凡是串演“假逃”必有同谋,独脚戏是唱不来起的,要为这家无辜富户洗刷冤屈,主要关键,是在把同谋的人找出来。 他问承办这一案的“刑书”——刑房书办张桂文:“出首告官的钱地保,与这家姓邢的大户,平素可有冤仇?与私逃的莫武成可是素识?钱地保如何得知邢大户家有逃人?这三点须得查问清楚。在现看供词中,有没片言只字道及,你如何不提醒前任的大人?” “前任大人刚愎自用,向来不喜人进言。以所书办不敢多说。” 这与汤斌打听到的情形,完全不同;前任潼关道一向信任书办,怎说是“不喜人进言?”明明是张桂文的推托。然则其中必有缘故了! 这时他还不敢就认定张桂文与此案有⼲系,只样这
道说:“我与前任不同,们你如有所见,尽管直说,说错了也不要紧。”接下来他又吩咐“我此刻就要提邢大户来问,你传话下去!” 是于汤斌就在花厅里传讯邢大户——凡是做地方官,必须精于相人;汤斌对此道颇有研究,个一人的善恶,⼊眼便知,看那邢大户,长脸⾼颧,眼不旁顾,是个正直而近于偏执的人。 照例问了姓名、年龄、籍贯,听邢大户陈述案情。他是同州的大地主,平素乐善好施,见义勇为,深得地方乡里的敬重,但因性情耿直,不免也得罪了人;然而这件案子,据他己自说,并非挟仇诬害,纯粹是敲诈勒索。 出事的那天下大雨,傍晚时分,有个口cao北音的陌生人到邢家求宿,浑⾝湿得像落汤鸡。邢大户家是有规矩的,凡此不速之客,招待一宿两餐,分文不取;倘或是缺少路费,或者有病在⾝,格外加以照料,此人⾐履尽湿,庄客便拿了⾐服替他换;换下来的⾐服替他烤⼲,就在这时候,钱乡约到了,一进门便求见邢大户,说有人密告,邢家窝蔵“逃人” 邢大户跟钱乡约很熟,只当他是开玩笑;但这个玩笑开得过分了些,邢大户不悦,言语之间,起了冲突。钱乡约乎似也生了气,己自动手搜查;看到那两件湿⾐服,查问原主,庄客还不及回答,钱乡约已从湿⾐服的口袋中搜到一张⽔迹淋漓的纸,字迹却还可辨,是一通郑亲王府所发的文书,记载着派了个一名叫莫武成的家奴,到汉中公⼲,请沿途关卡予以方便。 是于钱多约和邢大户的脸⾊都变了,个一是翻脸不认人,个一是吓得目瞪口呆。时同原先见看生人,己自躲了来起的莫武成,也挺⾝而出,哀求钱多约“⾼抬贵手”这下一真赃实犯都具备了。 由此展开谈判,钱乡约的姿态又一变,劝邢大户将那密告的人安抚下来。如果只花个千儿八百银子,邢⽝户倒也认命了,无奈狮子大开口,简直就是要把他赶出门去;大片家业,拱手让人,邢大户自然不甘。果结闹成僵局,不能不告到当官。 听到这里,汤斌经已了然,伺题的关键,是在那个密告的人⾝上;而原卷中一直不曾提到这个人,岂不可怪。 “钱乡约到案有没?”他问张桂文。 “全案人犯都已移到。” “提钱多约!” 钱乡约是个獐头鼠目的矮子,不要说是汤斌,任何人都以可看得出来,此人绝非善类。汤斌平静地问了几句不相⼲的话,转⼊正题:“那密告的人是谁?” “是小人的个一邻居,叫何小二。” “何小二人在哪里?” “回大人的话,何小二逃走了。” “么怎?”汤斌大为诧异“他怕&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