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十章 (第1/4页)
第十章 民德三十一年的那场血案,虽然很快就变成了历史,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却留下了很深的阴影。在他们的心中。秦轩的存在就像是一个神。他慈悲而聪慧,他本著救国爱民的心,为南安祈福。可是,突然之间这个神的形象却蒙上了阴影。 有些人是应该要死,但是那些孩子却是无辜的,那些老人更是无辜的。莫名地就被利刀断了生命,这样的结局太过凄惨了。 百姓也曾经希望,这个贤明的清风秦王可以像以前那样站出来,解开他们心裹的疑团,并且捉到那个真正的凶手。可是,他只是沉默。 有的时候,沉默并不是一件好事情,它往往代表了默认。 于是,他们就想,也许秦轩心中对那个皇位也是有所企图的,当初的样子,也不过是取信民众而已。 再加上后来又从宫中传来一些不好的传闻,不久之后,原本的平乱之战,就成了两虎相争了。 只有跟在秦轩旁边的芦儿,才突然明白当初公子的感叹。原来这就是秦公子的心思呀,他想要把一切的罪过全部揽在自己身上。 突然问。芦儿觉得这瘦弱温雅的男人,实在是一个了不得的人,他的品性根本就是旁人无法相比的。 也从那一刻开始,他才铁了心,从此要以性命来保护他,不负公子所托。 叶玄真走后,芦儿常常会变著法子找来些新奇的东西,让秦轩开心。而秦轩也确实常常带著笑容。可是,他也知道,秦轩的心一直都没有快乐过。 叶玄真的离去,魏书的嫉恨,同僚的不解,甚至是百姓的误会,每一件事情都是他心里的阴影。 当然,这些难过,这些寂寞,他从不会对外人言的,他只是更加竭尽心力为魏书的社稷著想。 而这些竭尽心力的事情,在魏书的眼中,在方情、李婉的心里,却成了另外一种别有用心的计谋。于是,在她们的拨掇下,魏书更加地疏远秦轩,朝廷里发生的大事也不再与他商量,只把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丢给他。 所谓的秦王爷,早就是一个空名了。秦轩在朝堂之上,处境尴尬,更是处处受到排挤。李家留下的馀孽,都看着他的笑话。嫉妒他才能的人,更会公然与他作对。不理解他的人,还在为那场血案而挑剔。而那些理解他、为他著想的人,却在魏书的有心为难下,不是被贬,就是外放了。 芦儿好几次都要写信告诉叶玄真,却每一次都被秦轩发现而拦阻。 他笑着对自己说:“芦儿,我这样挺好的,逍遥自在,也许不出几年就可以和你家公子归隐了。” 这当然不是真心话,任谁都听得出,可惜秦轩就是一个固执的人。 民德三十四年,渠岸将军被外放的时候,来到秦府来与他饯别。 酒过三巡,渠岸终于忍不住了。“大人,走吧,您这么做不值得的。一山是不容二虎的。正所谓功高震主,大人虽无伤他之意,他却有防您之心呀。” 秦轩摸了摸前不久在狩猎时,因同行的同僚“无意”之举而留下的箭痕-半晌才微笑着答:“渠将军是误会陛下了:陛下只是考虑到浅离身体不好,才不像过去那样给我许多工作。陛下是个好皇帝。至于走,我想会的,如果有那么一天,这个朝廷不再需要我了。陛下在没有浅离之下,也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,浅离自然就会放下一切去狼迹天涯的。” 青白的衣衫,松松垮垮地穿在身上,更显得他弱不禁风。 渠岸看说不动他。只好又说:“那不如请叶将军回来吧。” “渠将军说笑了,玄真远在西境,正在为国出力,我怎可无事就让他回来呢?” 渠岸只得放弃了劝说,带著满腹的担忧离开了京城。 送行时,渠岸和芦儿都看见了秦轩的笑容,明媚得如天空里的太阳。他真的如此高兴吗? 或许是,也或许不是吧。 因为,正如秦轩所言,魏书是一个杰出的皇帝,虽然年轻,少不经事-但是他的睿智、他的果断,都让他在处理政务上得心应手,他亲贤臣、远小人,刚登基之时就招揽了一批杰出的年轻人入朝来帮他,一切都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。 所有的怀疑,所有的偏见,他只会针对秦家的浅离。 也是因为如此,秦轩才会虽然被如此看待、如此疏远,却一样可以露出坦然的笑容。 ★★★ 民德三十四年冬天在一片平和中度过,然后就是春天了。 那一年的春天,对于南安,对于魏书而言,充满了新的希望,方情的肚中孕育了南安的新生命,而西边的莫云也终于投降了。 那年的春天,有点懒洋洋,有点欢喜,有点寂寞。 秦轩常常在入夜的时候,想起叶玄真,想起临别时彼此的亲近,他会莫名地脸红,也会莫名地期待。玄真要回来了吧?而陛下也可以独当一面了?这样的话,他和他就可以从此在一起,再不分离了。 有时在处理公务,他会难得的失神。 芦儿和清明也替他高兴,他们都觉得一切会好起来的。 转眼之间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桃花节,宫里还是像往常那样摆起了桃花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