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240章便从善之事 (第1/1页)
第240章 便从善之事 “帝师,圣上可是对你十分器重,虽说并未高调地宣扬出去,但也是担心有贼人陷害,所以圣上让你教导皇子,老奴现在领你去资善堂,到时候您可得好好表现了,不能辜负了圣上的苦心啊。” 我心中大震,原本能教导一个皇子,就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,我居然能对众多皇子同时授课,这是让我没想到的,同时,一抹疑惑也浮出来,皇帝的安排对我过于信任。 即便是有李二郎的推荐和那晚的百篇诗词,也不至于对我位于如此重任,这般安排…显得有些蹊跷。 “王公公,皇上有没有什么交代,如此让我一人负责众多皇子,怕是有些…”话及此处,我向王公公的怀里塞了一锭金子。瞬间他的神色的慌张起来,额头上全是冷汗,连忙恭敬地送回,并告知我一个字… “和”和?突然,我想起上一世我看过的唐朝电视剧…貌似这个朝代都喜欢逼宫啊…如此一来,我心里便大概知道了皇上的意思。从《新唐书一》、《旧唐书》的记载来看,唐太宗一共十四个儿子。 其中,长孙皇后生育了太子李承干、李泰和李治。杨妃生下了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悟,阴妃生下了齐王李佑,王氏生下蒋王李恽,燕妃生下越王李贞和江王李嚣,韦妃生下纪王李慎,杨妃生下赵王李福,另一位杨氏生下曹王李明一。 另外还有两个不知道母亲姓氏的儿子,一个是楚王李宽,另一个是代王李简一,虽说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,但他的14儿子,除李福、李治外,竟有12人“死于非命” 《旧唐书》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,感叹道:“子弟作藩,盘石维城。”而这些皇子死亡的原因大抵也是因为皇位之争…唐太宗本就是通过逼宫获得的皇位。 他的儿子也是遗传了‘血性’的基因,私下必然有不少矛盾,以皇上的情报系统想得知子嗣的关系实在是太简单了,甚至这群子嗣的心腹都有皇帝的探子,所以皇帝是知道他的子嗣之间争执严重,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了。 可以料想,待有人登基之日,就是这群皇子互相清算之时,一切的隐忍都是为了成皇之后的爆发…但是无论这群皇子是如何计划大逆不道之事。 他们都是皇帝的子嗣,当父亲的都希望自己孩子能活着、健康,所以王公公的“和”字,便是指让皇子和睦。 顿时我感到一阵头疼,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啊…跟着王公公循东北宫墙行,浅漪一片,白鸭数只,天渐放晴,路如香炉。八时四分逾一大石桥。转入大道,亦土道也,特平坦,不复香灰耳。 而后在深红的飞檐翘角逐渐从林中显露时,我脑海中突然灵光乍现,心中有了大概得想法,倒可能解决这个难题了。若说是难题。 其实成为考验才更为准确。皇上的矛盾行为其实说明他在纠结是否重用我,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考核我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或者说考察我在这个难题中可以解决多少症结…思量至此,那我便换个思路,只要让皇子不自相残杀便可。若让我一个毫无背景之人解决皇族的“症结”那可难如登天,最多帮某一个皇子登基。 而后做好劝说之责,但是我本无心入庙堂之争,就没必要做到如此,想到此处便已至门前。推门而入,便感到数十道好奇的目光打量而至,虽说在场的男子分成两方成堆而坐,但都不由地围绕着中间男子,可见他地位身份之尊贵,便应该是太子李承干。 为首的李承干一身精致白袍,微风拂动,将手中的书页吹的沙沙作响,手里一柄折扇时不时地轻扇几下,一身墨绿色的衣衫,腰间系着一根草绿色束带。 虽说他面目清秀俊朗,但是目光却显得有些浑浊,同时面色略显虚浮,这画面有些熟悉…对了,这不就是阿布和扎哈刚到被我买到府中时,我被李莹的yin荡转变而掏空身子的模样么?自从昨晚李莹渡给我香津之后,我的症状便好了不少。 但是眼前的李承干甚至比我最开始还要严重,这绝对是被酒色掏空身子的状态…“在下李承干,久仰先生大名,听闻先生一夜便将锦词写尽,让我等读书人都汗颜,这。” 诗仙“被长安的百姓传诵遍了。”李承干的话像是春风细雨,谈吐之间都让人十分舒服,有了太子带头,其余皇子都站起身来拱手示好。 “过奖了,在下武滔,原本仅为一个郎中,有幸得陛下赏识能和各位皇子交流,不过这些诗可不是我写的,我只是个传诵者。”在众人疑惑时,我解释道:“有这么一个仙人。 他才是真的诗仙,有人曾如此评价他:酒入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,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,绣口一吐,就半个盛唐。”当我说完时,全场皆惊,原本部分皇子还有些轻蔑,但当听到我又脱口而出一篇佳作时,瞬间收起了戏谑之心。 “先生太低调了,我辈读书人应当向你看齐。”我笑着摆手,而后向他们说我是如何梦游仙境,看见一个叫“李白”的诗仙,带着一个酒葫芦仗剑走天涯的故事,当然,他们都是持怀疑的态度,毕竟从梦中就能得到如此之多的传世佳作。 那可过于匪夷所思了,我没有深入解释,而是话音一转,问道:“各位皇子,我武某算不上才子,但是我心中有一个锦绣大唐的梦想,而大唐的繁华终归还是要落到读书人手里。 那我请问,什么才能叫做读书人?”有了我之前的诗词铺垫,各位皇子都把我当做了高人看待,因此对我的提问也是格外上心。 “为了守住我李家天下。”“为了传承古人学识。”“为了教化百姓。”…各种答案都反映了这些皇子治理天下的态度,听罢,我心也慢慢沉了下去。没有一个是为百姓考虑的。 “普通读书人为了博取功名利禄,我们身为皇族,读书自然为了治理国家。”李承干的答案趋近现实,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普通人为了改变命运的“利”原本的利益集团为了守住地位的“利” “为了百姓安居乐业。”突然,一道与众不同的答案响起,我转头望去,问道:“这位皇子怎么称呼?” “晋王李治,是我的九弟。”李承干回答到,我点点头,说道:“往大了说,我辈读书人的使命是: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 刚说罢,原本日出隐光之日突然炸起一道惊雷,像是天机被刺探后,上苍的暴怒轰鸣,连带着我本人都被吓了一跳。 “武先生,学生必将今日之语谨记于心!”听罢此言之后,李承干等一众皇子都以学生自称,我不动声色地继续说道:“真理自在你们内心,读书人往小了说,便是从。”善“之事,立。”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