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娱之大片时代_第26章等十年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6章等十年后 (第1/2页)

    第26章 等十年后

    《人物》好歹在国内也算一档的娱乐圈的杂志,这样的准备也是必然的,读者们在杂志上看到的照片,可不是随随便便拍出来的。

    事实上,稍微有些档次的杂志,在做采访的时候都要如此准备,不可能随随便便让你穿个拖鞋往椅子上一坐的随便聊,任何事情都要讲包装的。

    “没关系,应该的。”王和志面带微笑,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“恭喜你啊,李先生,现在已经是最年轻的亿元导演俱乐部成员。”

    “运气不错。”李旭微微一笑“这种情况,无论我还是帮我的前辈们,恐怕都没想到。”接下来就是已经在蓉城、西京路演时说过的那些,从小喜欢看电影,长大后进了北电的,因为非典而将计划中的处女作变成了现在的《传染病》云云。

    无非就是现在说得更加详细和得体,让这个,嗯,故事,看起来更加可信,然后嘛…“多线叙事这点的确做得有点差,个人很喜欢盖·里奇的《两杆大烟枪》和昆汀·塔伦蒂诺的《低俗小说》,想要挑战一下,于是导致有两条线显得比较散。”

    在说到电影的缺点时,李旭这么表示。也许对学院派来说…尤其是国内的学院派…《两杆大烟枪》也好,《低俗小说》也好,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。后者可能要好点,毕竟昆汀也是戛纳的常客,《低俗小说》也拿了金棕榈。

    而文艺圈的软骨病一直都很严重,不过没关系,反正他现在最大程度上要争取的是网上的民众,托盗版的福,网民们对这两部电影都是看过的。

    从第二周逆袭开始,李旭就一直在思考,到底是什么造成现在这种情况。第二周逆跌可以达到百分之二十,这真不是17年啊!大投资和明星扎堆肯定是原因之一,这种对大投资和明星的追捧,直到七八年后都还很盛行。

    李旭本身肯定也带动了一批路人影迷,年轻帅气,不是张、陈、冯能比拟的,再加上电影本身的细节和节奏都被非常好的复制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我最满意的地方,就是电影的节奏和细节,”李旭这时说道“在我看来,一部电影能不能被观众所接受,节奏和细节是最重要的。”“不是一个好故事,又或者人文关怀吗?”王和志好奇地问道。

    “这么说吧,故事决定了电影的下限,而节奏和细节,决定了电影的上限。至于人文关怀,观众们其实并不那么在意,”李旭侃侃而谈“王先生应该知道,看书和看电影是不同的,看书的时候,我们觉察到了问题,或者有了什么感悟,都可以放下书本进行思考。

    直到有所领悟再继续。有不是很明白的地方时,可以先翻阅前面的内容,确定之后再阅读。”“但是电影不会停下来,给观众思考的机会。”

    王和志露出恍然的神色。“对,导演必须将节奏抓在手中,”李旭点了点头“要吸引观众不断看下去。

    不断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,必须要给他们一种期待感,哪怕他们看惯了套路,可能已经猜测到后面的内容。”就像写网文,要么用节奏感让读者抓耳挠腮,断章断得人销魂不已。

    要么用大量的水灌饱读者,让他们产生满足感,哪怕一泼尿下去就又饿了,既抓不住节奏感,又手残加文青,时不时来个“啊,这么不合理,写不下去了”那就活该扑街了。

    ***原版《传染病》并不完美,而缺点也都差不多被李旭继承,嗯,就是被人说得很多次的多线叙事的线索太散,既没有《两杆大烟枪》那种柳暗花明、意料之外,也没有《低俗小说》那种脑洞清奇。

    但是《传染病》有一点做得很出色,那就是节奏与细节,这就决定了全盘复制过来并进行了很好本土化的,大陆版的《传染病》能在这个时间点上受到观众的欢迎。

    无论《两杆大烟枪》还是《低俗小说》,整体很出彩,但开头并不抓人,尤其是后者,如果观众没点耐性,又不是因为在电影院里走不了,很可能直接放弃。

    但《传染病》开头只用了十分钟,就凭交错的剪辑和紧张的配乐,将观众的目光牢牢吸引住,之后更是用各种细节将故事填补得很圆满,让观众们在观看的时候,感觉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。

    “电影不是电视剧,电影最长也就三个小时,这种情况下,不可能有完美无缺,一点漏洞都没有的故事。”

    李旭继续说道“所以对于电影来说,剧本只要完整并在逻辑上自洽就足够了,当然,能尽可能的缜密更好,我刚才说了,剧本决定了电影的下限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细节也是属于逻辑自洽的一部分吧?”王和志问了个有些门外汉的问题。“从电影整体上来说的确如此,”李旭微微一笑“但在实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