嫐_第477章指了指录音机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477章指了指录音机 (第2/2页)

不是哥德巴赫。而时间似乎也已抹平历史痕迹,但有些东西,比如经历,比如说电影里讲的…

    “如果记忆是个罐头,我希望它永远不过期。”这话值得琢磨。杨华说伊水河的源头在首府,至于说青龙河,一说源头是在陕西,一说源头是在山西。“饶了小半个中国啊。”这话听来也值得琢磨,所以,书香嘀咕了句,他说不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流的吗,也许自己也太孤陋寡闻了吧。

    经北小郊过俞台,再走二十公里就到了泰南界,收费站就在眼前,再往北,也就进入到了首府郊区。和去渭南一样,路上行人逐渐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骑自行车的骑三轮车骑摩托车的,连绞接车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书香眼前。此车的好处就是载客多,能缓解交通压力。

    当然,缺点也显而易见…跟坐船似的,问题是坐船也未必有这么晃,就这个,逢年过节人挤人的,光嘎呦就能把人嘎呦晕了,且还不说车里什么味道。

    除此,沿路两侧或青砖或土墙上的标语也是随处可见,什么几有青年,什么年大计利啥利啥,什么少生孩子多种树,连赶超依米这类不知驴年马月前的标语都冒了出来,简直令人猝不及防。个别地方的教育为本不知何时换成了以人为本,这倒是头一次见。

    还有学习雷锋,对,就是这个耳熟能详的口号,竟也在这个时候换成了标语闪现出来,别的不说,字倒是够大够红,至少意思表达出来了,哪怕群众瞎字不识,当然,结尾这话纯粹是书香自己给按上的。到达目的地时快十点了。

    之所以知道时间完全归功于嵌在两座琉璃塔上的电子钟,没下车就能感受到一股来自老苏二三四月革命的味道,那气势那家伙,三十多米高呢,没准贴两撇胡再摇身一变就是斯塔林了,当然了,二环路的味道也是扑面而来,无处不在,前门情思大碗茶嘛,缺了这个应该就不叫四九城了。

    起码少了韵味。进大厅排队买票,完事快十一点了,外面天色也没见怎么晴,还刮起风来。总不能站大街上,鉴于列车下午两点始发,灵秀看着云丽说到饭点了也,随后俯身蹲下来问外甥,说想吃啥,她说:“告大舅妈跟二舅妈。”

    “他哪知道吃啥。”笑着,杨华则搂住书香“炒菜还是西餐?”问的简单明了,回答也够简单明了:“姑吃啥我吃啥。”

    “不问你呢?”“我?我行吗我?”“大小伙子了也,咋不行?”想起几年前杨华在岭南车站送行时说的话,他看了眼灵秀,他又看了看云丽,他说:“要不就长安街吃鸭子介,再来点白酒点缀一下咋样?”

    有史以来第一次拍板,不成想竟全票通过,于是敲定了吃烤鸭,众人就去吃。酒过三巡,云丽说看着你们喝,酒虫子都给我勾上来了。

    “早知我就不开车了。”书香说不有我陪着你呢,饮料就饮料吧,他说这天时其实吃卤煮也不错,说的时候捡起一张薄饼,三两下就卷了个鸭卷。

    “都说吃这个得就二锅头,在水淀吃鸭子时咋就把这茬给忘了呢?”说是忘了,他把鸭卷塞给小表弟,起身给杨华续酒,颠起瓶子道:“到时啊让我姑父也换换口味。”

    进门之前买的就是二锅头,还买了些别的…速冻狗rou包子,麻花以及杏仁糕,还有给路上备的驴火。炸酱面没法带,给换成了康师傅和春都,要不就也一并买了。

    “这里还好,知根知底,半道可千万别下车买东西,骗子不说,还净是拐子。”这方面云丽是行家,多少年的江湖经验。灵秀也是,毕竟少时长在三岔口,俩哥哥又一直住在省城。

    “可不!”灵秀接着说:“该买的都备齐了,娘俩就躺车里歇着,又有空调。”云丽说慢慢喝“对半劈不才半斤。”“不比年轻时了。”和云丽说完,杨华举杯跟灵秀走了一个,随即又笑着对书香说:“还有你。”

    “我又咋了?”只在开始时以饮料敬杨华一次,余下时间都是跟云丽对斟对饮。“别拿身体不当回事。”临行前杨华又嘱托一遍,登火车时,她拉住云丽和灵秀的手说姐俩保重,抿嘴笑笑。

    姐俩说上车吧,也拍了拍她手。随后杨华目光转向书香“香儿,姑走了。”多年前,眼前的这个女人是跟着一个男人走的,多年后,换成了她和她儿子。

    “姑,等中考完事就去岭南看你。”目送着亲人离去,书香把手扬了起来,车站和集市区别不大,当然,非要把火车扯进来那叫抬杠。放眼周遭,生意人无处不在,他们兜售着手里的商品,嘈杂但有条不紊。

    想到想不到的绝对都能在这里遇见。这不,听到不远处传来一个懒散的声音时,书香就跟灵秀说去看看,然后就跑过去看看,凑到近处,指了指录音机,他说:“谁唱的这是?”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