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宫闱史_第20章那不孝之罪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0章那不孝之罪 (第2/2页)

言词清朗,已是十分中意,只不知才情如何,要想试他一试。其时因新得滁州,深恐溃兵散勇,暗中匿迹,或为南唐探听军情,或联络地方匪徒,扰乱秩序,稍一不慎,为患非浅,故部下举办清乡。

    这日,兵士捉到乡民一百余名,完全指为盗匪,匡胤并不讯问,即命行刑。却巧赵普自与匡胤相见之后,语言甚为投机,每日必在匡胤那里,帮着办理事情。

    因见部兵捉获盗匪,并不讯问即便行刑,心下很不为然,遂向匡胤抗议道:“这一百余人,说他们是盗匪,并没真赃实据,未曾加以审问,便将他们一律斩首,情真罪当,倒也罢了。

    倘若有挟嫌图报,诬良为盗的事情,问也不问一问,即把来杀了,岂非视人命为儿戏么?”匡胤笑道:“你究属是书生本色,说话未免有些迂腐,要知道这里的百姓都是俘虏,我把他们一律赦免,不行治罪,已是法外施仁。如今还不改悔,甘心为盗,若不立正典刑,何以儆戒将来呢?”赵普道:“公言差矣!

    我们对于南唐,只应把李璟一人视为敌国,其余如南唐的将帅,虽然和我们敌对,乃是食人之禄,理当忠人之事,在上阵交锋时候,自然认做敌人,倘若投降我们,或是已与我们不再抵抗,就不应该把他视为敌国,要与自己的人一样看待,方合道理。

    何况那些百姓无知无识,无权无勇,虽身居南唐境内,乃是无辜之人,如何可以一概视为敌国呢?

    明公素有大志,很想统一中原,奈何自分畛域,致失民心,岂非大误么?”匡胤听了赵普的言语,也觉有理,遂即说:“你若不怕辛苦,就把这一百余人,交付于你,前去审问。”赵普便不推辞,将这一百余人,逐得推问。

    倒有七八十人,没有佐证,便禀明匡胤,把犯有赃证的,是盗匪的人,定了罪名,其余无辜,一概释放。这件事情,方才行过,那滁州的人民,欢声大振,都称颂匡胤慈爱仁明!

    竟是口碑载道,到处欢迎起来,匡胤至此,才知道赵普果有才干,并非狼得虚名者可比!由此益加信任,凡有事情,必与商议。赵普也格外效忠,遇到疑难之事,尽力为匡胤筹划,处置莫不得宜。久而久之,匡胤竟倚仗他如左右手一般。

    时刻少他不得,所以对待赵普,也格外优厚,差不多和自己兄弟一样,匡胤的父亲弘殷,也在滁州,父子同在一处,朝朝聚首,自然欢乐得很!不料乐极生悲,弘殷忽然生起病来,其势甚为沉重。匡胤好生着急!延医服药,日夕侍奉,自不消说。

    哪知事有凑巧,匡胤正因父病甚重,急得无可奈何,扬州的警报又纷纷到来。唐主因周兵异常厉害,已将滁州夺去,心内甚为恐惧,便遣李德明至周营求和,情愿割地罢兵。世宗因他没有削号称臣,不允求和。

    唐主李璟,见世宗不肯罢兵,不得不于死中求活,遂挑选精锐之士,共得六万人,命其弟齐王李景达为元帅,带领兵马,往江北进发,直抵扬州,那扬州距离六合,只有百余里远近,为江北最紧要的地方,本为南唐的境界。

    世宗观取形势,知道扬州为江北要塞,不可不取,早就命赵弘殷把扬州夺了过来。弘殷得了扬州,便命韩令坤率兵镇守,自己带了本部人马,到滁州来帮助匡胤,此时李景达兵到扬州,韩令坤见景达兵势极盛,深恐众寡不敌,飞章告急,请求救援。

    世宗见扬州危急,下诏命匡胤速趋六合,兼援扬州。军情十分紧急,促其从速进行,不得迟延。匡胤接到旨意,觉得甚是为难。

    独自一人踱来踱去的想道:“遵着君命赶往六合,虽然免了违旨之罪,但是父亲的病这样严重,自己离了滁州,无人侍奉,如何放心得下?倘有不测之事发生出来,非但抱恨终身,那不孝之罪,也就擢发难数了。如果顾着父亲的病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