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77章怎样回答 (第1/2页)
第77章 怎样回答 对于这些歌姬,连正眼也不瞧一瞧。宋齐邱和韩熙载,见他如此拘谨,心内甚是好笑!饮至天晚席散,陶榖向李璟谢了筵,送至馆驿里面安歇。到了次日,陶榖请命于李璟,往史馆中抄录书籍。 史馆里面,原有南唐的许多翰林在内,陶榖抄录之暇,便与众翰林闲谈,渐渐的说到韩熙载身上。 陶榖便大发议论,讥韩熙载乞食歌姬,失大臣之体。作臣的人,有文无行,实不足取。众人见他信口雌黄,心中虽然不服,也未便与他争执,只得嘿嘿无言而散,陶榖自归馆驿去了。早有人把他讥弹的话,前往报知韩熙载。熙载听了,不觉怒道:“我因他是天朝大臣,故此好好看待,他竟敢这样无礼,挑削我的短处。 我若不设个计策处治他一番,如何知我南唐的厉害呢?”当下又转念道:“那陶榖在本国的时候,想必也是目中无人,和同僚官员不能相协,所以李献寄书给我,说‘五柳公骄甚,宜善待之。 ’他这‘宜善待之’四字,分明是句双关话,表面是嘱我好好的看承陶榖,不可怠慢,暗中却是叫我置个善策,处治了他,以儆其骄的意思。我若不用计治服陶榖,也要被李献所笑了。 但是那陶榖做出目不斜视,耳不旁听的样子,我却怎么样处治他呢?”独自一人,沉吟了半日,心内已打定了一个主意。次日便进宫朝见李璟,熙载本是李璟藩邸之旧人,所以君臣之间甚是融洽。 参拜已毕,李璟便赐熙载一旁坐下,谈了些国家政务,就说到陶榖身上。李璟语言之下,也有些嗔怪陶榖骄傲太甚的意思。熙载乘机奏道:“陶榖在史馆抄书,竟在大庭广众,议论我朝大臣的短处,那种狂妄的情形,真正可恨!” 李璟怒道:“他既自谓学识优长,怎么在人国内可以议论人家的大臣呢?也太不知道理了。若不是上国的使臣,朕定降罪于他。”熙载道:“臣想宋主忽地派遣陶榖来到江南,名虽抄录书籍,暗中实据窥探内情之意,若不略略给些厉害于他,必谓江南无人,愈加看轻我朝了。” 李璟闻言,不禁连连点头道:“卿言甚是有理!朕也疑心宋主百忙中怎么要抄录起书籍来呢? 就是要修辑前代史乘,我国已经奉了他的正朔,总算是南北一家了,何妨降道诏书,命我国把书籍进呈,何用派人前来抄录呢?内中含有别情,不言可知了。 但是陶榖为人,虽甚狂妄,并没什么过失,怎样的才可以给他些厉害呢?况且又是宋主差来的使臣,倘若得罪了他,于宋主面上,又难免不好看。” 熙载道:“陛下所虑,固是不谬,但臣的意思,也并不要使他十分下不来台,只令他犯点儿风流罪过,把他的嘴堵塞住了,也就罢了。” 李璟道:“陶榖这人,十分正经,大有非礼不言,非礼不视的气概。卿如何使他犯风流罪过呢?”熙载道:“臣观陶璟的为人,外清高而内多欲,他的cao守是很容易败坏的。臣已思得一计,只要如此如此。 待事成之后,陛下再邀他赴宴,当着筵宴之前,再这样的一番施为,既不破他的面,使之不能下台,又使他暗中惭愧,受了捉弄,只怯在肚里吃苦,口中却说不出来,岂不很好么?”李璟说:“此计固妙! 但是知陶榖可能上钩?卿且去施展起来,看他如何。”熙载奉了命令,辞退出宫,回至府中,唤了个上等歌伎,名唤秦蒻兰的,吩咐了一番言语。 秦蒻兰听了吩咐,遂即换了一身旧衣服,熙载又把驿卒张三传来,把计划说个明白,叫他领了秦蒻兰前往驿中,照计而行,不得有误。驿卒唯唯连声道:“小人理会得,包管不会误事。” 熙载大喜道:“此事成功,我当奏知国主,赏个官儿与你做。”驿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