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章裑承父命 (第1/2页)
第1章 裑承父命 抚仙湖位于澄江、江川、华宁三县间,是滇中名湖,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、肖二仙到人间巡查,来到滇中,只见一池碧水,波光粼粼,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,忘了回返,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,永远站立湖边。 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并肩搭手倚立,据说就是石、肖二仙,在湖上驾舟遥望,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,为留其迹,故名抚仙湖。 “滇山唯多土,故多壅流成海,而流多浑浊,唯抚仙湖最清。”因为汇入抚仙湖的水,首先流入星云湖进行了沉淀,再经过长长的海门河入抚仙湖,泥沙沉淀后水就很清了,而抚仙湖本身所接纳之河流,源头都在沿湖一带山脉,又多属泉水,也无浑浊之泥沙。 比如,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龙潭泉水,这股泉水日夜流淌,源源不断的为抚仙湖注入新鲜的水源,还有如热水塘的泉水就在湖边,有的就出在湖底。其他河流,洪水季节虽带一点泥水。 但雨过即停,且湖水深,沉底之泥沙,任凭风狼再大,也难翻起浊水来,这就是抚仙湖水清的原因。由于湖周围自然环境一直受到大孤山上的“抚仙派”保护,因而没有受到大的破坏,诗人们形容为“琉璃万顷”它如同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。 站在大孤山上眺望抚仙湖,波涛翻动时,白狼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,又似串串银链滚动。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。 远山近水,洲岛错落,使人心旷神怡,爽快清新。抚仙湖因湖水深,风狼大,湖中的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不易生长,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如螺蛳、蚌、虾也很少,只在沿湖浅水一带才有生长。这种多风的水域环境,使湖内主产抗狼鱼,也是抚仙湖的特产。 沿湖山川秀丽,胜景很多。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,状如玉笋,雄伟峻峭,被称为“玉笋擎天” 东部有温泉,当地叫热水塘,泉口甚多,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,涌水量大,水质含硫,是上官浴、疗养的理想之地。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,故称象鼻岭。 南面山间的海门河,仅长一公里多,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,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赭色石壁,称“界鱼石”其旁还有一块石碑,有诗说明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,抚仙湖生长的抗狼鱼,以石为界,不相往来。 整个湖面呈碧蓝色,水质清澈,浅水可以见底。湖水水温常年四季变化不大,湖畔沙滩洁净细软。 湖中有一特产,称抗狼鱼。抚仙湖流域内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主产稻、麦、蚕豆、烤烟和油菜,是有名的滇中谷仓,和盛产优质毛皮和草药的产地。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自然条件成就了“抚仙派” “抚仙派”因抚仙湖而得名,是抚仙湖流域的一个大派!它开始于一个马帮,后来发展成为了一个组织严密、分工合作、遍布滇中的门派!抚仙派的总舵就在湖中西南面的大孤山上,大孤山,岛成椭圆形,似如鸡蛋,面积约半平方公里。上有岩洞,还有山峰,比湖面高十几丈,面水一侧多断岩,沿岛湖水深奥莫测。 岛中央有千岁松柏,相传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,抚仙派的开看鼻祖上官龙越来此兴建殿阁,以后历代子孙都不断的扩建,于是在岛上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。 到了上官望的手上,岛上已具规模,计有殿八、阁五、亭三、堂一、庵一,还有一座铜塔,塔基广五尺,共13层,塔上有佛像、铃铎、扁额、对联,备极奇巧,是登塔观景的绝妙之处! 朝阳初升,晨风微拂,柔和艳丽的阳光,照射着万峰罗列,雄伟巍峨的群山峻岭,照射着弥漫在乳雾中的大孤山。云涛雾海中的大孤山宛如仙境一般,雄伟的建筑都掩映在参天古木中,四周都是祥和的寂静! 在古树参天的林后,其他苍松翠竹之间,晨雾弥漫中,隐约现出一座庄院。红砖绿瓦,画栋雕粱,小阁三四,高楼数座,在柔和的朝阳中,晨风微拂着,蒙蒙薄雾缭绕其间,几疑是神话中的府邸… 蓦地,在前面一片松林间,蒙蒙的薄雾中,隐约现出一个秀芹的影子,那秀芹的影子,缓缓而来,似走似飘,看来不疾。 但顷刻间,已快到了那座庄院的高大院墙前。细看之下,竟是一个年约十四五岁的男孩。这男孩长得剑眉星目,唇红齿白,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,这时,他那双小星星似的眼睛,望着那高约数丈的大红墙,精光一闪而逝。来到一扇窗户的下面,他有点胆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