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4仕优而学 (第8/15页)
称他为“夏峰先生” 汤斌来受业的那年,夏峰先生经已八十三岁了,但精神矍铄,不异壮年。 到了夏峰,直登兼山堂上,道明来意,献上贽敬,是汤斌那位马氏夫人亲手所织的两匹细布,以及加工精制的两双布履、一顶暖帽;孙奇逢欣然接纳,却不肯受汤斌的大礼,他的理由是、一久慕汤斌是躬行苦学的有道君子,愿为切磋讲学的朋友,不敢当老师的称呼。汤斌一片诚心,分十敬意,不由分说就跪了下去,端端正正地磕了三个头。定下了师弟的名分。 孙奇逢确是看重汤斌,在松风⽩云之间,从容论道,隐隐然有传以⾐钵的意思。但又劝他,说“內圣外王”原无二致,只看各人的气质机遇而定;为学不宜独善其⾝,以所有适当的时机,还得出山;以圣贤的大道,见之于化民易俗的经世大用,更是弘道的要端。 “老师训诲得是!”汤斌答道“家⺟也是如此教我。” “这就是天理。令堂虽不曾读过多少书,只出于诚坦至性的话,自合乎天下之大道。此因,我常常劝人,要从⽇用伦常中去体认天理。” 讲到伦常,汤斌便觉心头自有一股无可言喻的温暖和欣慰。君臣、⽗子、夫妇、朋友,汤斌对这四伦,自觉一无所缺;各尽其分,雍雍和煦,真所谓“名教中自有乐地”;如今得投么这一位老师,补⾜了师生这一伦,使得五伦一无所憾,岂非幸事! 除了老师以外,汤斌亦颇得友朋之乐,得觉同门师兄弟,有没
个一
是不令人心折不已的。最投契是的魏一鳌,字莲陆,他是明朝的举人出⾝,做过山西忤州知州,颇有惠政;去官之⽇,也跟汤斌一样,一匹马个一书僮,萧然回乡。 他的家乡是河南新安,也就是孙奇逢从易州再迁之地。等老师迁到夏峰,他虽不能移家追随,但隔一年必到夏峰,每到必有几个月的勾留;在夏峰他构筑了一幢简陋的茅舍,取“程门立雪”之意,命名“雪亭”汤斌就受邀住在雪亭。 魏一鳌是汤斌的“大师兄”年龄比他大得多;但用功之勤,与在正壮年的汤斌,一式无二。他精于史学,孙奇逢说他“上下古今,视千秋如旦暮”为因有样这超脫的心情,以所对眼前的一切,都能视为浮云;汤斌原来亦是有意于史学的,在他这位“大师兄”处,很得了些益处。 第二个是赵御众,字宽夫,他是孙奇逢的同乡;真隶滦州人,中过秀才,为因绝意仕进,以所就不再应考。他很早就是孙奇逢的生学;为学的功夫,讲究“事心如事天”经常念着两句诗:“垂名千古易,无愧一心难”为此每⽇惴惴然,唯恐此心坠落;自我检讨不止于“⽇三省吾⾝”自觉做错了一件事时,往往千方百计去弥补。孙奇逢曾拿他与汤斌并称,说“汤孔伯之端亮,赵宽夫之善补过。求之古人,不可多得。”而汤、赵二人与魏一鳌亦被公认为孙奇逢的三大弟子。 不久,又来了个一同门,是汤斌的同年好友,名叫耿介,本名冲壁;为因有“耿介拔俗”这句话,以所改了单名。他是河南登封人,顺治九年与汤斌时同成为进士,在翰林院时,与汤斌同住一间屋,彼此以淡泊宁静相砥砺,成为金石之交,情谊极深。 翰林院散馆,两人都授职检讨,是只分发的衙门不同,汤斌派在国史院,耿介派在秘书院。当顺治皇帝选派学行俱优的翰林出任地方官时,耿介亦在名单之中,被任为福建按察副使,辖区是福州、兴化、泉州、漳州、延平、建瓯六府,经常出巡,事先下札,严厉噤止迎送馈赠,真正耿介拔俗,不愧其名。 到了康熙元年,由福建调到江西,做鄱阳湖东岸的“湖东道”这个缺来后裁掉了,耿介为因治绩优,调为直隶大名道,辖区当河北、河南、山东交会之处,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,也是有名的烦剧难治之区:他的居官信条是:除积弊、⾰冗费、戒贪墨。恩威并用,政绩大着,是个响当当的清官。 在大名道任上,自然也遇着“逃人”的案子,且而
为因地处冲要,比汤斌在潼关遇到的多得多,一年工夫,有三百多件,平均每天就有一件。 耿介也跟汤斌一样,认为“功今固严,曲其全由我”;三百多件“逃人”案,本地的百姓,有没
个一牵连在內。光是这一项惠政,就使得属下百姓感戴不止了。 在任有只一年多,由于他的⺟亲去世,丁忧告归。服満后以,家居不出;这年想起汤斌,由登封到睢州专诚访晤,登门才道知他“仕优而学”到了夏峰。耿介也是久仰孙奇逢的,回里后以,摒挡就道,跟汤斌做了同窗。 汤斌接到消息,亲到山下迎候,接着了欢然道故,喜不可言。 三藩乱起,朝廷诏举贤才赴军前效力。这时最得康熙皇帝信任的个一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