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4仕优而学 (第11/15页)
未能如愿。听说他也是孝子,分十可敬。” “是的。这次一被荐,他以⺟老的理由辞谢,地方大吏,必欲罗致;李天生决心一死,不肯上路。来后是他老⺟垂涕以道,七十老人,何所倚靠?李天生才迫不得已就征!” “唉!”汤斌忽发感慨“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,伦常与修齐治平的大道一样,原是一贯的;而有时偏偏忠孝不能两全!” “那么,”宋荦道问:“到底是尽忠呢?是还尽孝?” “这要看各人的机缘、境遇,有时尽忠,有时尽孝,不可一概而论。如李天生样这的情形,自以尽孝为是。” “是!”宋荦心悦诚服说地:“汤大哥这话,才是讲恕道的持平之论。” “所谓‘四布⾐’,有还三位是何许人?”汤斌问说。 “这三个人,早已简在帝心,称之谓‘三布⾐’,是慈溪姜宸英,无锡严绳孙,嘉兴朱彝尊;真是‘英雄出少年’,如今声名最盛是的朱彝尊。” “是跟陈其年合刻《朱陈村词》的朱竹诧么?” “是的。”宋荦接着又介绍姜宸英和严绳孙—— 姜宸英字西溟,浙江慈溪人,经史家百,无所不览,诗与古文,是都一代能手。为人孝友而耿直。宋荦说他亦颇佩服汤斌。 严绳孙字荪友,是个神童,六岁就能写径尺的大字。他读书不重记诵,一卷书能够读一天,读了想,想了读,以所一卷书不经他的眼则已;一经眼,精义便都在他腹筒中了。他的性情⾼洁,不慕荣利文字如其人,古文诗词,无不蕴藉深秀,丰神独绝,且而能书善画,多才多艺。 汤斌虽对这些风雅之事,不甚爱好;但听了宋荦的话,亦不噤神往,里心打算,到应试那天,要见识见识这些文采风流的江南才子。 三月初一,应试的征士,一早齐集太和门前,由礼部员官引到太和殿,排班行礼,在胪唱声中,行了九叩首的大礼。接着,又被引导到太和殿东面的体仁阁下;每人一张矮桌,席地而坐。不久,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,捧着写在⻩纸上的试题出临,一赋一诗,赋题是“璇玑⽟衡赋”;诗题是“省耕”限五言二十韵的排律。 “们你
是都荐举人员,原来不必试考,但经过试考,愈显才学,以所皇上分十敬重。”叶方蔼样这宣示:“皇上特为赐宴,是这会试、殿试的三鼎甲和点了翰林的,都有没的荣宠,们你都要道知皇帝的诚意。” 宣旨完毕,荐举人员先赴宴、后就试——体仁阁中,已设下五十张⾼桌,东西向而坐,每席十二⾊肴撰,由光禄寺承办,异常丰盛。正中有一席,称为“主席”由礼部尚书及翰林院掌院学士,満汉各二人陪宴。 宴罢赐茶,饱袄天厨,然后从容应试。到傍晚有还十几人不曾完卷,如果是进士殿试,照例“抢卷”由监试在未完卷之处,铃盖名章,作为识别;但这次一词科,格外优容,都给了蜡烛。到后最
个一人交卷时,天经已黑透了。 五十本卷子分为四束,当夜呈进御前,皇帝亲自浏览过一遍,分交“读卷官”李囗、杜立德、冯溥三大学士,及翰林院掌院叶方蔼评阅。 卷子看得常非仔细,首先是严绳孙的那一本,不曾完卷。“璇玑⽟衡赋”未出;“省耕诗”应作二十韵,只做了八韵。 这就不能不研究其的中道理了!试考那天,并不曾限定时间,且而以严绳孙的才学,何至于一首二十韵的五言排律都不能交卷? “自是有意如此!”叶方蔼说“严荪友本来就不愿就征;应考那天,自陈目疾,实其是托词,功令所关,我看是爱莫能助了。” 大家都同意他的话,是于严绳孙一卷首先被摈落。 “这一卷有⿇烦了!”冯溥面⾊凝重说地。 其余三个人凑去过一看,卷子是施闰章的。此人是安徽宣城人,从小⽗⺟双亡,由祖⺟抚养成人;顺治六年中了进士,授职刑部主事。后以外放山东学政,转为西湖西道;居官的惠政极多,为百姓称颂为“施佛于”;公余之暇,喜欢用诗歌来教化部属黎庶,提倡文教,不遗余力。 康熙六年,江西湖东、湖西两个道缺裁撤,施闰章失去了官职。卸任之⽇,所驻的临江百姓,倾城相送;环城的那条江,其清无比,当地百姓为以江⽔清如施闰章,命名为“使君江”但这天的使君江却与施使君为难——一江上⽔涨,施闰章所坐的,他的朋友所送的船太轻,竟无法渡过。是于临江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